摘自辛灏年《最后的侮辱》第57-61页
我們想追問和證明的是,究竟是誰才是1945~1949年的中國內戰的發動者?歷史的事實,曾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內戰一定是,也只可能是共產黨發動的。對此,我們只需像該學者所說的那樣,「用學術的方法,討論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就完全可以證明了。因為:
一是,全世界共產黨的理論追求和實踐追求,都是要「發動世界革命,解放全人類和實現共產主義」。這才是共產黨要在任何一個國家發動革命奪權的根本出發點。據此,凡是發生過共產革命的國家,無一不是由共產黨發動革命、造反,就是發動內戰,來革命、奪權、打天下的。從前蘇聯、東歐直至中國、外蒙、朝鮮、越南,柬埔寨,無不如此。
二是,周恩來的一句名言即「我們自建黨的第一天起,就決心奪取全國政權」。而中共作為中國的馬列子孫集團,因同樣迷信馬列的暴力革命、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因而,發動武裝鬥爭,就成了他們革命的原則和行徑。由此我們便可以說,自中共被前蘇共製造出來的那一天起,中共就是決心要發動內戰來推翻大中華民國的。
三是,歷史的事實正是如此。1926年,在中國國民革命軍勝利北伐伊始,中共即在前蘇聯的命令下,曾一再地製造過北伐軍的內亂,以企圖破壞北伐;而在中國國民革命軍已經勝利地解放了南半個中國之時,中共又在斯大林「五月訓令」的直接命令下,發動了南昌暴動和秋收暴動以及其後的一百多場暴動。國共內戰,也就是由中共一手所發動的內戰,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此後的所謂國共十年內戰,俱因此而起。並且都是在前蘇聯的命令之下,不僅利用日本侵佔我東三省的大好時機,在中國的江西瑞金篡立了「俄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而且在前蘇聯派人直接指揮下,將內戰的烽火,一直延燒到陝北,直至1936年西安事變之後,才終於向國民政府提出「四項保證」,暫時停止了發動內戰。此後,在全面抗戰的八年之中,「只有後方、沒有前方,專打國軍、不打日軍」的共產黨,則不論是在華北還是江南,為爭奪地盤,都曾對正在抗日的國民革命軍發動過無數次小規模的「內戰」。所謂的皖南事變,就是「共產黨把國民黨打火了,才挨了國民黨的揍」。
四是,1945~1949,而不是1946~1949的國共內戰,當然是共產黨發動的。因為,打了十四年全面抗日戰爭,打贏了,也打慘了的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自上而下,都有著很深的厭戰情緒,都不想再打戰了,特別是內戰。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國民政府最終兵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誠如國民黨叛將傅作義在投共前所說過的那樣:「我們是真的不想打,但是人家要打,你怎麼辦?」相反,正是因為八年「只有後方,沒有前方」,游而不擊、奪地擴張,只躲在深山練兵,為的是「將來打蔣介石才需要打運動戰」(毛澤東語),中共才有了八年的發展和壯大。也才為他們八年後,就是在日本投降當日,猶如猛虎下山般地發動內戰打天下,作了太充分的準備。所以,從動機而言,從謀略而言,從手段而言,從在洛川會議就決策要「日蔣火併」而言,和毛澤東在他的「論持久戰」一文中號召共產黨「要在民族戰爭的條件下發動革命奪取全國政權」而言,內戰是誰要打的,誰早在抗日時期就在準備著「打內戰奪天下」,和誰才是發動這一場內戰的原凶,還需要我們再廢唇舌嗎?
後來的事實正是如此。1945年,就在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當夜,毛澤東就在他延安的窯洞裡,於夜間兩點鐘至第二天下午兩點鐘的十二個小時內,連續地發出了七道命令,命令他八年來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識」的二十萬大軍,衝出大山,衝向平原,以搶奪「授降權」為名義,既大肆消滅根據國際條約只能向國民政府軍投降、而不能向共產黨軍隊投降的日軍;又橫馬攔刀地對前來受降的國民政府軍大開殺誡,其中一次就消滅了抗日英雄馬佔山前去受降的國軍三萬多人;還直撲京漢、津浦兩大南北鐵路動脈,挖路基,翻鐵軌,意在阻絕國民政府軍不能北上受降。至於在日本投降後短短的半個多月時間裡,中共就從日本軍隊和中國政府軍那裡,奪取了二百多個城鎮的「輝煌戰果」,不用說曾使中國內戰的發動者毛澤東有多麼地興奮。
歷史證明了,中共是在日本宣佈向中國人民投降之後,才開始「抗日」的。但是,中國的內戰卻也是在日本投降的當夜,就被中共發動起來了。伺後,由中共點燃、擴大的內戰烽煙,終於燃燒成又一次內戰的烽火。它不僅燒燬了中國人民偉大抗日衛國戰爭的成果,燒燬了國民政府和各黨派(不包括中共)一心要制憲和行憲的兩個國民代表大會,燒燬了那一部被胡適之先生稱之為「比美國憲法還要民主」的《中華民國憲法》,如列寧在1918年的俄國所幹的一模一樣;而且,更燒燬了全國人民希望和平的願望,直至將一個領導了全中國艱苦抗戰十四年,並且是正在勉力走向共和的真正國民政府,燒燬在俄式內戰的毒焰之中……
國共戰爭到底是誰發動的?誰使中國剛剛結束了二戰,又經受另一場戰爭的摧殘?誰才是導致中國分裂的罪人?毫無疑問,是共產黨。因為:
所有的共產黨,都是為了武裝奪取政權、發動世界革命。同樣地,中共被蘇共製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發動共產暴動,就是顛覆中華民國。
赞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