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自黃花岡光複網,作者任卓宣,筆名葉青,是國民黨重要的理論家,著有《三民主義底哲學基礎》、《三民主義之完美》、《三民主義與民主政治》、《三民主義與自由》等書物,為創建三民主義理論體係立下汗馬功勞,是與戴季陶齊名的傑出學者。後世對於三民主義哲學的發展和闡述層出疊現,堪稱一項顯學。其中,講解係統且篇幅適當者,有崔載楊先生所撰《三民主義哲學基礎》一文,可供讀者另外參考。
引言
誰也知道,三民主義爲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創立。那末三民主義哲學也應該是國父底哲學了。原來主義必有一種哲學做基礎,乃有深厚的理論根據,把它確立起來。此在創立主義之時,尤爲如此。三民主義是不能例外的。這樣,國父是不是有哲學呢?有,他還有專論哲學的書呢!「孫文學說」和「軍人精神敎育」可爲例證。因此,硏究國父哲學的著作雖不及硏究三民主義之多,却也不少。
進一步,從哲學底內容上看,如果採用四分法,實有本體論、宇宙論、人生論、認識論四部份。國父對此都有,甚為完全。而在人生論方面,內容特多,還可再分。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應有盡有。崔載揚博士底「國父哲學硏究」一書(1),是很好的例證。我也有「孫中山哲學原理」一書(2),可作例證。所以國父是一個哲學家,而且與普通哲學家不同。普通哲學家是講授哲學概論和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或專家哲學,自己沒有一套哲學拿出來。所以國父是有創造性的哲學家。
他既創立三民主義,又創立一個哲學,則他底三民主義與他底哲學在理論上和邏輯上都是彼此相容,而且互有關了。一個人底思想,不能自相矛盾。國父是思想家,尤其如此。所以他底三民主義與他底哲學是貫通了的。從哲學上說,是三民主義哲學,卽三民主義底哲學基礎。現在先論哲學,最後纔論它與三民主義底關係。
一、心物合一論
首先拿國父底本體論來說。它被定名爲心物合一論,是三民主義學術硏究會底一個成就。故總統蔣公以爲然。他明言:『宇宙的本體應是心物合一的。宇宙與人生都必須從心物合一論上繞能得正確的理解。』(3)所以心物合一論之名,甚爲正確。它與國父底意思相合。所謂心,是精神;所謂物,是物質。一向被唯心論和唯物論視爲兩種本體,各自獨立,互相反對。它們在哲學史上,是聚訟不休的。
國父不以爲然,而肯定地說:『總括宇宙現象,要不外物質與精神二者。』(4)可見二者是存在和並存的,不能主張其一而反對其它。同時,二者皆不可少,且互有關係。所以國父繼續說:『精神雖爲物質之對,然實相輔爲用。考從前科學未發達時代,往往以精神與物質爲絕對分離,而不知二者本合爲一。』(4)可見精神和物質是相反相成的。馬克思主張唯物論而反對唯心論,就不對了。他沒有了解精神與物質『相輔爲用』和『本合爲一』的道理。
怎樣『本合爲一』呢?國父答:「在中國學者亦恒言有體有用。何謂體?卽物質,何謂用?卽精神。譬如人之一身,五官百骸皆爲體,靥於物質;其能言語動作者即為用,由人之精神爲之。二者相輔,不可分離。』(4)因此,國父說:『人者,有精神之用,非專恃物質之體也。』(4)可知人是以物質爲體、精神爲用而合一的了。『譬如』二字,表明人是心物合一的例證。此外,自然還有的,不必一一。
現在要問『相輔爲用』又是甚麽意思呢?國父答:『精神與物質相輔爲用,旣如前述,故全無物質,亦不能表現精神,但專恃物質,則不可也。今人心理,往往偏重物質方面。若言北伐,非曰槍枝務求一律,則曰子彈必須補充。此外種種武器,亦宜精良完備。一若不如是,則不能作戰者。自余觀之,武器爲物質,能使用此武器者,全侍人之精神。』『若無精神,子彈雖多,適以資敵。一旦臨戰,委而棄之,非爲敵人運輸戰利品乎?』(5)這是以軍事或戰爭來作精神與物質相輔爲用的例證,甚爲明顯。此外不再舉例。
這裡要說的,是國父對於「精神與物質力量之比較』(5)。他說:『兩相比較,精神能力資居其九,物質能力僅得其一。何以知其然也?誠以武昌革命爲例。當日滿淸之武器與革命黨人之武器,以物質能力論,何啻千與一之比。……余以爲打破武昌者,革命黨人之精神爲之。兵法云:「先聾奪人。」所謂『先聲』卽精神也。準是以觀,物質之力量小,精神之力置大。』(5)加利波利地(Joseph Cari-baldi)之『渡海攻城也,以一千人與三萬人敵』(5)。又如『日俄戰爭,俄國兵力多於日本數倍。』(5)結果,加氏入城,日本勝俄。『若此,將謂以少勝衆乎?直乃精神勝物質耳。』(5)所以說『專恃物質,則不可也。』(5)
可見心物合一論之正確。因此,蔣公說:『我們哲學的基礎,不能偏於物質,亦不能偏於精神,而要認爲精神與物質並重而不能偏廢。』(5)這是心物合一論之所必然。唯物論和唯心論都是錯誤的。唯有心物合一論纔能『總括宇宙現象』(4)全面的事,而成爲本體論中的大中至正之道。
二、宇宙進化論
現在要問宇宙現象是怎樣一回事。依照心物合一論,宇宙現象應爲物質和精神所形成。如何形成呢?國父在另一個地方以爲這是『欲窮天地萬物何由而成』。他說:『古今來聰明睿智之士,欲窮天地萬物何由而成者衆矣,而卒莫能知其道也。』『自達(爾)文(Charles Darwin)之「物種來由」出現而後,由是乃知世界萬物皆由造化而成。』(7)於是各式各樣的進化論,相繼出現。
國父贊成達爾文底「物種進化之理」(7),而用以說明宇宙現象。他『以爲進化之時期有三:其一爲物質進化之時期;其二爲物種進化之時期;其三則爲人類進化之時期。』(7)這是就宇宙進化史而言的。爲避免其與人類進化史卽通常所謂歷史上的時期相混,可以把時期稱爲階段,把國父底宇宙進化論叫做階段進化論。各國階段底情形如何?國父有分析的和概要的說明,兹引述於後:
第一階段,國父說:『元始之時,太極(此用以譯西名伊太也〕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物質聚而成地球。此世界進化之第一時期也。』(7)所謂「伊太」(ether),通譯「以太」。國父用克爾文(Kelvin)底以太作漩渦運動而生原子之說,來指出電子底由來,是有道理的。但克爾文之說已被廢棄,以太已失其存在。但太極乃原始之物,本爲假設,仍可存在。而介在元素和地球之間的『物質』,則爲有形的物體,如礦物是。總之,第一階段底物質進化,在於說明無機物之生成。
第二階段,國父說:『由先元之始生以至於成人,則爲第二期之進化。物種由微而顯,由簡而繁。本物競天擇之原則,經幾許優勝劣敗,生存洵汰,新陳代謝,千百萬年而人類乃成。』(7)所謂『生元』,係『生物之元子,學者多譯之爲「細胞」。』國父「名之曰生元,蓋取生物原始之意也。』(8)所謂「物種」,乃從達爾文底「物種來由」而來,卽生物之意。所以第二曙段底物種進化,在於說明生物之生成。
第三階段,國父說:『人類初出之時,亦與禽獸無異。再經幾許萬年之進化,而始長成人性,而人類之進化於是乎起源。』(7)若「以今人之眼光以考世界人類之進化,當分爲三期:第一由草昧進文明,…第二由文明再進文明…第三自科學發明而後」(9),以大同爲目的(7)。所謂『草昧』,卽野蠻,爲原始社會;所謂『文明』及其『再進』,當包括古代社會和中古社會;所謂『自科學發明而後』,當包括近代社會和現代社會。所以第三階段底人類之進化乃社會之進化,在於說明各種文明現象,社會現象之生成。
現在把「人性」解釋一下。人性為何?乃與物性、獸性等不同,而爲人之所以爲人的所在。通常說是理性,國父指爲精神。他說:『人者有精神之用,非專恃物質之體也。我旣爲人,則當發揚我之精神,亦卽發揚所以爲人之精神。』(4)可見精神是理性。人類由生物進化而來,精神亦由進化而來。在生物中,動物有悟性,植物有感性,無機物亦有低於感情的一種物性,乃精神底原始形態。物質由無機物而植物而動物而人類地進化,精神則由其原始形態而感性而悟性而理性地進化。所以宇宙現象由物質與精神所形成。這就無怪乎國父要說『總括宇宙現象,要不外物質與精神二者』(4)了。詳言之,宇宙是由三階段進化而成的心物合一的體系。
三、人類生存論(民生哲學)
人類進化是由草昧而文明的。這就是說,人類進化從人類出現之時起。是怎樣進化的呢?從他求生存之時開始。國父說:『人類的天然形體不完全,生來沒有羽毛,必需衣以禦寒,必須食以養生。』(10)後來,他說還有住和行,並以食爲首,而曰食、衣、住、行(11)。這如何不謀生活以求生存呢?不止原始時代底古人,現代底今人亦復如此。國父贊成威廉(Maurice William)底見解說:「照這位美國學者主張,他說古今人類的努力,都是求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10)後來,國父自己又說:『古今一切人類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爲要求生存。』(10)是的,求生存不是簡單的和容易的事呢!
國父說:「人類求生存是甚麽問題呢?就是民生間題。所以民生間題才可以說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10)前節說人類進化是社會進化。現在說社會進化以民生問題爲原動力。前段問人類是怎樣進化的呢?現在可以說是由民生問題而來了,換一句話是由人類求生存而來。人類求生存,便要解決問題如從事漁獵、畜牧、農業等。這就造成進化乃至社會進化了。
現在要問,爲甚麽人類求生存問題就是民生問題呢?原來,人類或人是社會的動物,必須組織社會。民或人民是在國家之內,如說國家由人民組織而成便是。但在有國家以後,社會與國家雖有分別,也有相同之處。於是人類與民雖有分別,也有相同之處了。而且國父是在「民生主義」講演內論『人類求生存』,遂與『民生』相同,而且多以『民生』爲言。因此,入類生存論胄是民生哲學了。
「民生哲學」一詞,始於戴季陶先生,看他底「三民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一書(12)可知。蔣公則明言:『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爲民生哲學。』(13)從此以後,凡研究三民主義的人,都承認民生哲學,甚至有專書行世。這也因爲國父確有民生哲學之思想的緣故。請看他底這一段話吧:『近來美國有一位馬克思的信徒威廉,……說馬克思以物質爲歷史的重心是不對的;社會問題才是歷史的重心。而社會問題又以生存爲重心,那才是合理。民生問題就是生存問題。這位美國學者的最近發明,是恰恰和本黨的主義若合符節。這種發明就說民生是社會進化的重心,社會進化又是歷史的重心,歸結到歷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質。』(10)但不止歷史,社會亦然。所以國父主張『以民生爲社會、歷史的中心。』(10)
此外,他還有較多的說明,如:『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內的重心一樣。』(10)又如:『社會的文明發達、經濟的組織改良和道德進步,都是以甚麽爲重心呢?就是以民生爲重心。民生就是社會一切活動中的原動力。因爲民生不遂,所以社會的文明不能發達,經濟的組織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發生種種不平的事情。像階級戰爭和工人痛苦那種種壓迫,都是由於民生不遂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社會中的各種變態都是果,民生問題才是因。』(14)
這様的民生,成了一個根本原理。哲學是根本原理之硏究。民生旣爲根本原理,那就成爲哲學,叫做民生哲學了。現在要問民生哲學甚麽哲學呢?因爲人類生存論,實爲人生論或人生哲學。但它又是用民生說明社會和歷史,所以它又是社會哲學和歷史哲學。而歷史哲學常被稱爲史觀,如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以及地理史觀等等。於是民生哲學在其爲歷史哲學時又被稱爲民生史觀。國父是以此來批評和代替唯物史觀的。
唯物史觀以唯物論爲基礎,民生史觀呢?民生哲學呢?以心物合一論爲基礎。因爲民生或人類求生存,都須滿足食、衣、住、行等需要而後可C這是必須以人類之心認識宇宙之物,乃克有濟的。所以國父說:r天生人爲萬物之璽,故備萬物爲之用。而萬物因無窮也,在人之菊能取之用之而已。J©可見民生或人類求f是心物合一的活動了。心物二者,缺一不得,且須i爲用,不可分離。
四、人類行爲論(力行哲學)
前面說的心物合一的活動,實在是一種行爲,卽人類求生存的行爲。當然,人類求生存也可解作人類求生存的意志。然意志乃行爲底前提,也必變爲行爲,乃能使人類求生存得着實現,否則落空,形成人類底死亡。而人類求生存的事實,愈來愈多。所以民生雖以食、衣、住、行爲本,還必須有社會、文明、政治、經濟、道德及其它種種活動。而這一切均是人底行爲,乃人類求生存直接、間接所需要。
可見行爲之重要。行爲在從前就叫做行。國父是很看重行的。因爲傳說過知易行難的話(10),流傳下來,有使人畏難而不行的毛病,國父要矯正它,乃提出知難行易論來。他舉出飮食、用錢等十事來證明知難行易。並舉另些事實來證明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有志竟成,而這三點又證明行易了。詳見他底「建國方略」第一卷「心理建設」又名「孫文學說」一書。總之,知難所以表明行易,易所以喚起行。因此,知難行易論底中心是行。
這是合乎國父底意思的。看他說的這幾句話吧:『中國事向來之不振者,非坐於不能行也,實坐於不能知也。及其知之而又不行者,則誤於以知為易以行爲難也。倘能證明知非易而行非難也,使中國人無所畏而樂於行,則中國之事大有可爲矣。』(8)因此,蔣公說:『總理發明知難行易的原理,完全是要我們注重行字。」(17)這是對的。
蔣公於是講起「行的道理」來。在「行的道理」下加一括弧,註以「行的哲學」四字。他在首一段中說:『我們的哲學,唯認知難行易爲唯一的人生哲學。簡言之,唯認行的哲學爲唯一的人生哲學。』(18)
爲甚麼呢?他說:『人生自少至老,在宇宙中間,沒有一天可脫離行的範圍。可以說,人是在行的中間成長,由行的中間而充實了人格,而提高了人格。一切聖賢英傑,革命志士,因爲能有目的、有決心的去行,所以能達到他們的志願,完成最高尙的人格。』(15)這就把行變成人生底根本原理了。把行的道理看成行的哲學,又稱之爲人生哲學,就都是對的了。
人生哲學是人生論。所以人類行爲論乃人生論之意。而行的哲學,蔣公又名之爲力行哲學。他說:『我所講的力行哲學,就是根據總理知難行易的學說發揮引申的。』(19)原來所謂『行易』,並不是不勞而獲、無爲而治的意思,亦決不是一帆風頋,毫無阻碍的。……唯有不畏難的去行,就覺得『行易』。所以只有力行,才是易行。不然,好逸惡勞,畏難却顧,不肯動手,那就無事不難了。』(18)
蔣公又說:『橫在我們人生途中的,正有很多;和無數的荊棘與障碍』(18),需要力行去克服,革命更是如此。我們力行革命,是有許多地方必要冒險的,而且要決心犠牲的。但是古今來鑿山治水的巨大工程,騰空鑽地的偉大發明,旋乾轉坤、濟弱扶傾的革命工作,都是我們人類力行所成就。』(18)這樣的力行,便成一個根本原理,可以說是力行哲學了。何況行旣成爲哲學,力行自可成爲哲學呢?這種力行哲學,當然同行的哲學一樣,屬於人類行為論,卽人生論。不過在蔣公通進一步,把力行或行發展到了宇宙論的意思。他說:『我們要認識行的眞諦,最好從「易經」上『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句話去體察。因爲宇宙間顯著的現象,亦即是宇宙萬象所由構成的,就無過於天體之運行。「易經」上的注文說:「天行一日一週,而明日又一週,非至建者不能。君子法之,以自強而不息。這裡所謂『健』,就是歷久不磨,經常不變意思,最剛強,也最持久。』(18)這一段話,不是行的宇宙論或力行哲學底宇宙論嗎?
不論力行哲學也吧,力行哲學底宇宙論也吧,都與國父底意思相合。國父主張行,自然主張力行。看國父說的『毅然力行以成之』(7)那句話吧。他底宇宙論是進化論,前面第二節已說過了。而宇宙之進化不已,由一階段又一階段地向前邁進。這不是「天行健」底一種表現嗎?其與力行哲學底宇宙論相通,是很明白的事。
現在要說的,是人生論上的行或力行,就是人類行為論中的行爲。力行是行,行爲也是行。這在人,是要動手動足甚至動全身而表現於外的。內則爲行底意志、目的等。沒有此內外兩種東西,行便不可有了。手、足、全身等是物,有時通需要身外之物。意志、目的存於心,都是思想。所以行是心物合一的動作。那末力行哲學或人類行爲論是以心物合一論爲基礎的了。此爲必須指出的一點。
五、人類互助論(互助哲學)
人類底行爲,乃至人類底生存,都不是個人的,而是人與人所共同的。其中的各人有互相關係存在,卽互助是。國父在敘述其宇宙進化論到人類進化之時期時,說了「人類之進化於是乎起源」那句話後,接着說:『此期之進化原則,與物種之進化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爲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爲原則。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此原則行之於人類當已數十萬年矣。』(7)這一段話,表明國父底人生論是人類互助論或互助哲學。
現在要說的,是物種爲生物,人類也是生物底一種,屬於動物。旣然生物以競爭爲原則,要生存競爭,爲甚麽人類又與生物不同,而以互助爲原則呢?國父答:『達(爾)文氏發明物種進化之物競天擇原則後,學者多以爲仁義道德皆屬虚無,而爭競生存乃爲實際,幾欲以物種之原則而施之於人類之進化。而不知此爲人類已過之階級,而人類今日之進化,已超出物種原則之上也。』(7)很對。但所諝「階級」,乃階段之謂。此爲應說明者。同時我們已可知「階段進化論」一名之有根據。
國父底這些話,前四句話,表明學者只知道人類與生物相同,應受生存競爭自然淘汰原則之支配,是一偏之見。後三句話表明生物之進化屬於宇宙進化底第二階段,人類之進化則屬於第三階段。旣然階段不同,那末原則亦應不同了。說得具體點,人類已超出生物之上,而爲高等生物、高等動物,與一般生物如植物和動物不同。人類要組織社會,過社會生活;一般生物如植物和動物,則皆爲自然。旣然人類與生物不同,社會與自然不同,那末人類進化之原則就應該與生物進化之原則不同了。前一原則爲互助,後一原則為競爭,完全是正確的。
看事實吧:雞一從卵出來,却知覓食。如一窩小雞有幾個,亦各自覓食。人則不然。他從母腹下地後,是一個嬰兒,全靠父母撫養敎導。眞如孔子所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值。』(20)但仍非在家庭中依靠父母不能生活。家庭就是社會。而一個家庭還非與別的家庭分工合作,共謀生活不可。這是更大的社會。所以人類是社會的助物。社會無論大小,都要分工合作,共謀生活的。此卽互助。所以社會是互助之體。
有社會還不夠。因爲有社會就有經濟。所謂分工合作,共謀生活,不就形成經濟了嗎?這是互助之用。爲了人與人間互助得好,便生出家庭道德和社會道徳,而仁義也就出現。這種道德仁義,也是互助之用。但是社會進化到了某種程度,需要國家末對內維持秩序,對外抵抗侵略時,國家出現。它有行使權力的機關,以保障國內一切人在生命財產,並使其過和平生活,安居樂業。所以國家也是互助之體。有國家便有政治、法律、軍事等。這些,都是互助之國。同時,這些和經濟、道德等,又都是社會現象。當然還有它社會現象,不必縷舉。
可見互助生出一切社會現象來了。那末互助不是一個根本原理嗎?於是互助哲學出現。它是人生論,可名人類互助論,亦可稱爲社會互助論。與馬克思在階級鬥爭畠相反,有批判它和取代它的功能。互助是人己兼利。大概唯物論利己,唯心論利人。社會互助論是人己兼利,那就是心物合一論的了。
互助哲學和力行哲學、民生哲學,都是國父底人生論,因爲民生、力行、互助爲人生底三方面。民生是目的,力行是方法,互助是性質。因爲民生和力行都是互助的,非就個人而言。人生論底人,是一切人,亦卽人類或社會。第三節說民生哲學是社會哲學和歷史哲學。第四節論力行哲學,第五節論互助哲學俱從社會方面來看,自然是社會哲學。但社會進化即成歷史。凡能說明社會者便能說明歷史,而成爲歷史哲學。原來人生是社會現象,也是歷史現象之故。
六、實踐認識論
民生、力行、互助均有需於知。否則民生問題不能解決,力行變成輕擧妄動,互助也有困難了。國父說「知難」,並非輕知,而是重知。看他底這些話吧:「天下事惟患於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學之理則,而求得其眞知,則行之決無所難,」「故爲一國之經營建設所難得者,非實行家也。乃理想家、計畫家也。』(9)理想、計畫皆知也。知在古人叫做「智」,即『智、仁、勇』之智。
甚麽叫做智?國父說:『智之云者,有聰明>有見識之謂。是卽爲智之定義。凡遇一事,以我之聰明,我之見識,能明白了解,卽時有應付方法』(21),就叫做智。可見含義甚多。所謂『聰明』,包括感官、思官,是認識底能力。所謂「事」,即事實,「宇宙之範圍」(21)皆屬之,是認識底對象。所謂『明白了』,就是認識,乃以認識底能力接近認識底對象的遇程。所謂『應付方法』,是認識所得的結果,卽理想、計畫、知識、學問等。
認識底能力從何而來?國父說是『由於天生者』。因「凡人之聰明,惟各因其得天之厚薄不同,稍生差别。得多者爲大聰明,得少者爲小聰明,其爲智則一。此由於天生也。』(22)至於知識,則有『由於力學者』。『例如甲乙二人,甲聰明而不好學,乙聰明雖不如甲,而好學過之。其結果,乙之所得,必多於甲。此則由於力學也。』(22)好學或力學,皆就他人所已有的知識加以理解而來。他人呢?那就「由於經驗者』(24)了。「諺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故所歷之事旣多,智識亦增長。所謂增益其所不能者。此由於經驗也。」(22)所謂『經一事』和『歷之事』,皆就行言。由行得經驗,發生智識或智識。可見知從行來。
國父對此還有說明。他『以今人之眼光考世界人類之進化」,「分爲三期:第一爲不知而行之時期;第二爲行而後知之時期;第三爲知而後行之時期。」(9)寫成公式,卽:行–知–行。這不表明知從行來和知在行中嗎?茲舉一例爲證。國父說:『三代以前,人類混混噩噩,不識不知。行之而不知其道,是以日起有功,而卒底於成周之治化。」「其時之政治制度、道德文章、學術工藝,幾與近代之歐美並駕齊驅。」(9)
就在近代現代,『科學發明而後,爲知而後行之時期』(9)了,我們仍是『以行而求知」(9)。國父舉例爲證說:『夫習練也,試驗也,探索也,冒險也,之四事者,乃文明之動機也。生徒之習練也,卽所不知以達其欲能也;科學之試驗也,卽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也;探索家之探索也,卽行其所不知以求其發見也;偉人傑士之冒險也,卽行其所不知以建其功業也。』(23)
從此可知國父底認識論是行的認識論。行是實踐,由之而獲得經驗。加以分析和組織,便成知識、學問等。所以行的認識論是實踐認識論。當然亦可稱爲資踐經驗論。不過國父又承認理性在認識中的重要。前引國父說的『凡遇一事,以我之聰明,我之見識,能明白了解,卽時有應付方法」(23)那五句中的『我之見識』,是心中因有的概念,屬於理性。『我之聴明』爲主觀的認識能力,包括思維。總而言之叫做心。所謂『事』是事資,也是事物,宇宙範園內者皆是,稱爲存在,也可簡言之爲物。那末認識便是心物合一的過程了。所以實踐認識論或實踐經驗論以心物合一論爲基礎。
七、結論
從前面六節看來,可知國父哲學底內容豐富,系統完整,而且富有創造性,並且是科學的哲學。其深入而詳細的硏究,我在「孫中山哲學原理」一書中做過了,這裡只作一綱要式的簡述。因此,說國父是哲學家,誰曰不宜?他底哲學叫甚麽名字呢?心物合一論。其宇宙進化論、人類生存論、人類行爲論、人類互助論、實踐認識論俱從心物合一論來或以之爲基礎。普通叫做民生哲學,也是對的。其他五部份,則爲民生哲學底本體論、宇宙論、人生論、認識論。
這樣的心物合一論和民生哲學,內容雖是一様,由於名稱不同,在敍述上,對於內容底排列亦稍有差別。本文是就前一名稱來敘述的;我底「三民主義槪論」第一編「三民主義底哲學基礎」,則就後一名稱來敍述。因此,論究三民主義與心物合一論底關係和論究三民主義與民生哲學底關係,便也發生差別。這兩種論究,我都做過。現在就前一種論究而言,並且依我最近的了解來說。
這個意思,是說明三民主義以心物合一論爲哲學。理由是:三民主義係建立在物質和精神之上的。無此二者,三民主義之建立爲不可能。『三民主義就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24)毎一種主義均是心物合一的。
民族主義從民族來。而『造成民族的原因」,「不能不歸功於血統、生活、語言、宗敎、風俗習慣這五種力。」(25)血統屬於物。生活、語言、宗敎、風俗習慣是人底行,前面第四節已說明行是心物合一底表現了。而民族要由自在的民族成爲自覺的民族,還須有民族意識纔行。這是必然有的。民族底意識,乃至民族底意志,屬於心。合而言之,民族主義是心物合一的一種結果。如無心物合一,便無民族及由之而來的民族主義可言了。
民權主義從民權來。民權爲何?國父以爲「民」是『衆人』(25)。他又說:『人者有精神之用,非專恃物質之體也。』(4)可見人是心物合一的。解作『衆人」的「民」,自非是心物合一的人不可。『權就是力量』–『政治力量』(25),簡稱『政權」(26)道是以『管理衆人之事』(25),所必需的財物來表現其『管理衆人之事』(26)的觀念而有的「力量』和「威勢」(25)。其爲心物合一甚明。有民權而後有民權主義。所以民權主義是心物合一的。
民生主義從民生來。民是心物合一的,前已有說明。生是生活、生存等。看國父說的『民生』與『人類求生存』同義(10),而生活則需要食、衣、住、行等物吧。生活了纔能。而那些物,是以人類之心認識宇宙之物而得來的。凡此皆爲前面第三節所已究明。那末生也是心物合一的了。因此,由民與生合成的民生,自然從心物合一來。有民生便有民生主義。所以民生主義又是心物合一的。
因此,合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而成的三民主義,非是心物合一的不可。於是三民主義就以心物合一論爲其哲學基礎了。這不可說三民主義哲學是心物合一論嗎?誠然。把心物合一論底體系說明了,三民主義哲學就說明了。本文底任務便告完成。
(六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註釋
(1)民國四十九年,在台北正中書局出版。
(2)本書原名「三民主義底哲學基礎」,民國三十一年出版於泰和時代思潮社。五十九年加以增訂,並改今名,由台北帕米爾書店印行。
(3)蔣公手著,「反共抗俄基本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四十一年,初版,七五頁。
(4)國父講,「軍人糖神敎育」,第一課,「精神」,(二)「精神之定義」。
(5)同前,(三)「精神與物質力量之―」。
(6)蔣公講,「建國運動」。
(7)國父著,「建國方略」,第一卷,「心理建設」,又名「孫文學說」,第四章。
(8)前書,第一章。
(9)前書,第五章。
(10)國父講,「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一講。
(11)參看國父「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三講,及「建國大綱」,第二條。
(12)戴季陶著,「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後改今名),台北,帕米爾書店,四十一年,出版,三二頁。其言曰:「三民主義的思想基礎是什麽?是民生哲學。」
(13)蔣公著,「三民主義之體系及其實行程序」,台北,帕米爾書店,四十一年,初版,五頁。
(14)國父講,「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二講。
(15)國父撰,「上李鴻章書」。
(16)原語是「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書經」,「商書」,「說命」中。)
(17)蔣公講,「自述硏究革命哲學經過的階段」。
(18)蔣公講,「行的道理J。
(19)蔣公著,「三民主義之體系及其實行程序」,一四頁。
(20)「論語」,「陽貨」第十七,第二十一章。
(21)國父講,「軍人精神敎育」,第二課,「智」,(一)「智之定義」。
(22)同前,(二)「智之來源」。
(23)國父著,「孫文學說」,第七章。
(24)國父講,「五權憲法」和「三民主義爲造成新世界之工具」。
(25)國父講,「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一講。
(26)前書,「民權主義」,第一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