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為《民國史札記:胡適也被欠薪》)
作者:周志
雖然最近少見有人提及民國教師的高工資之類的內容,然而讓人忽略此事的原因大體上與整個時代的文盲率有關,外加上「物以稀為貴」的說法,使教師為高收入人群這一觀念在許多人腦海中已然形成了既定事實。任何時代都有其風潮,一但某日民國大師們再次成為人們心中的偶像,這類錯誤的觀點又將沉渣泛起。就本人看到的資料而言,高收入僅存在中占教師人數極少的教授集體之中,而且這也僅僅是民國初年的現象。
一、「四大皆空」
作為一個新舊銜接的時代,民國初年自然繼承了前清優待體制內文人的傳統。一般段子中教授賺三百塊大洋的內容便是出自北洋政府教育部1917年頒發的《國立大學職員作用及薪俸規程令》。其中規定如下:

但鮮有人提及的是,高校老師們的好日子到1919年便戛然而止,由此便出現了民國第一次的討薪運動。
眾所周知,北洋政府雖有中央之名,而無中央之實,特別是自民國以來的大小戰亂,在這一背景之下,軍費自然占了開支的大頭,而教育支出一直沒有超過總預算的3%。[1]北京學校的經費自民國以來一直以京鈔(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生的鈔票)支付,各項支出則需要用現洋。在1916年京鈔停止兌換現銀后,迅速貶值,「鈔票在黑市上從一元值七八角降至僅值四角」。[2]教師的工資則是以四成銀元六成京鈔的方式支付,[3]在1919年欠薪兩月之后,北京所有公立學校于該年12月25日集體罷工,第一次「薪潮」就此爆發出來。這次風潮因為當時的總理靳云鵬讓步,同意薪金以現洋支付,暫時平息了下來,教師們也于1920年1月12日復課。[4]
但在隔年1921年的3月14日,北京國立八校教職員因欠薪四月集體「罷教」,并于4月8日八校教職員全集辭職[5],面對教育經費一籌莫展的情況之下,教育總長范源廉也于同日辭職,由此開始了第二次「討薪運動」。[6]但1921年政局紛擾,北洋政府一方面要面對南方的廣東政府,一方面又是軍閥內部之間爭權爆發的「閣潮」,自然無人問津教育。6月3,八校代表及學生代表在與教育次長馬鄰翼前往國務院請愿時,與軍警發生沖突,造成包括請愿領導人的馬敘倫在內的多人受傷——教育次長也末幸免,這便是當時名震一時的「新華門事件」。因為胡適也被欠薪(「政府發了兩個半月的錢」),所以他在日記中詳細的記錄了這一事件。[7]馬敘倫傷的極重,直到6月11日才能喝些牛奶。[8]
因為出現了血案,這次運動便在7月28日糊里糊涂的收場,八校教職員于該日宣布復課。暑假過后,北洋政府倒還是按期發薪,但到了年末,又開始欠薪如故,1922年九月國立八校校長再次「五上辭呈」,教育經費的問題一直到「北伐」結束后方才有了眉目。按曾任教職的郭廷以的說法「1932年后,教育經費從不拖欠,教授生活之安定,為二十年來所未有。……1937年前五年,可說是民國以來教育學術的黃金時代。」[9]
二十年代中后期的教授生活,據馮友蘭回憶「當時北京的教育界是非常困難的,為數不多的教育經費,也被軍閥們挪用了。學校發工資只發幾成,甚至有發百分之幾的。有一個教授,同時在四個大學里教課,到了年節,四個大學都發不出工資,當時稱為四大皆空」。[10]如果說馮友蘭的回憶顯的夸張的話,可以看看當時陳西瀅到北京前親戚的勸告「在報上看見北京的教員有的窮到晚上拉街車。在遠地方拿不到錢不是玩的,拉車我們又沒有那力氣。」[11]
看到這如是種種的內容,所謂民國時教授高收入僅存在了10年左右的光景,何談物以稀為貴的高收入。但比大學教授們更為困苦的則是當時的小學老師,他們也常常是段子手們用以證明民國「尊重教育」的例證。
二、「小學教員改充工人」
如果單單僅著眼于某些特例,或是雇保姆這類現象,拿現在的工價進行簡單類比,很容易得出當時中小學教師也為高收入人群這一結論。但許多人忽略了一個常識,這即是工價與社會的現代化程度呈正比,與社會安定度也有著極大的關系。在軍閥四起,流民便地的時代,簡單勞動的工價常常僅夠其維持在最低生活狀態。魯迅的《生活帳》中,保姆每月的工資僅為2到3元,吳虞所雇的轎夫月工資也僅為4元,相反需要一定程度經驗與知識的工種卻會拿到幾倍于粗工的工資,據1927年的統計,紡織男工月收入最低為26元,女工,12元,機械工最低收入則達到了25元。[12]如果讀過老舍1937年創作的小說《我的這輩子》,便會知道,在公職系統內,作為「簡單工種」的巡警,月收入僅為6元,交完伙食費后,到手的不足三塊錢,而這筆錢還要養活一兒一女。
在北洋時期,「小學教員月薪十四元至二十元以六成京鈔,每月所得不過十元至十四五元,即此十余元之數,不發已兩月,故多有當衣服家伙以買柴米,聊以充饑。其生活竟不如洋車夫(洋車夫每月可賺十四元至十七元現洋」[13]在京中的教師尚且如此,偏僻小學的教師一個月收入則不過8元,上海浦東的教員更有低到年薪僅為40元。[14]
正因為如此,老毛才會將其8元的月收入評價為「工資不低」,畢竟一個單身漢而言,這筆錢足夠在京的花銷了。擁有家庭的小學教師則不然,如若欠薪,便可能全家挨餓,這便有了「小學教員改充工人」這一新聞出現在報紙上。[15]
這里對民國時代的教師工資進行了一下簡單的考述,一來為了歸納一下手上的筆記,二來則是為了厘清一些事實。任何一個古代史愛好者都難繞過民國的諸學者,但網上對他們的評價卻處于兩極狀態,無論褒貶,在許多問題上都在用錯誤的事實進行立論,最后的結論自然可想而知。誠然對于當時諸人學術水平,人人都會產生不同的見解,但具體數字方面的問題卻一直處于漠視狀態,也無異于助長長段子的傳播。
小编补充史料四则
【一】1921年,北京教師爆發索薪鬥爭,北京大學等八所高校參加,多次與教育部索薪無果。 6月3日,師生千餘人到國務院請願,遭北洋政府的軍警毆打。 《晨報》6月5日的報導:「北大校長蔣夢麟受傷不能行動;法專校長王家駒、北大教授馬敘倫、沈士遠頭破額裂,血流被體,生命危在旦夕;李大釗昏迷倒地,不省人事。」
【二】北京《八校教職員通電》:政府摧殘教育、停給經費,同人等萬不得己,罷課辭職,向政府力爭,奔走呼號、心力交瘁。 …乃總理不惟不見,反閉之院內,絕其飲食、凍其體膚。 …男女學生暨同人等赴府請願面見總統,不圖甫至新華門鐵柵外,即橫遭衛兵百人毒打,槍柄刺刀一齊交下,頭面刺破、臟腹受傷者,不計其數。 (胡適日記全編(三)第293-296頁。)
【三】1921年,安慶學生請願「教育增費案」,被直系跟班馬聯甲的士兵毒打,「兵至門口,排開銜上刺刀,不問青紅皂白,讓之者生,逆之者死。」「學生被馬聯甲用兵士刺死一人」,「衛隊用刺刀戳傷學生蔣高琦等八人」,「毆傷學生周自衡等二十餘人」,甚至連校長光昇也遭到毆打, 「馬聯甲忿怒欲槍斃光君」。 (胡適日記全編(三)第302-304頁。)
【四】1936年,教育部長王世傑在演講中說:教費與歲出預算所佔比例,「三四年來,歲有增益,則為可喜之事實。…尤有一事,吾人極引為欣慰,即四年以來,中央直轄各校之經費,從未短欠,此實為民國以來空前之紀錄。」(王世傑〈訓政時期約法與最近教育工作〉,《革命文獻》第54輯第374- 375頁,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印。)
注釋
- 歷年教育預算占總預算比例如下,1912年——2%;1913年——1%;1914年——1%;1916年——3%;1919年——1%,以上數據出自《整頓財政計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財政(一)》,P201-202。
- 《1916年停兌風潮與金融臨時維持會》,引用鏈接失效。
- 《北京通信·北京教員停止職務之內幕》,《申報》·1919年12月19日。
- 郭廷以著,《中華民國史事日志》,1920——中華民國九年庚申·1月10日。
- 八校分別為:北京大學、北京高師、北京女子高師、北京政法專、北京醫校、北京農專、北京工專、北京美術學校。
- 郭廷以著,《中華民國史事日志》,1921——中華民國十年辛酉。
- 《胡適日記》,1921年6月2日至6月5日。
- 《胡適日記》,1921年6月11日。
- 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第十七章,第四節。
-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一社會·二民國時期》。
- 陳西瀅,《苦力問題》。
- 慈鴻飛,《二三十年代教師、公務員工資及生活狀況考》。
- 北京通信·北京教員停止職務之內幕——申報·1919年12月19日。
- 楊賢江,《教育問題》,覺悟,1924年8月16日。
- 小學教員改充工人,晨報,1921年1月15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