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小棠
“蒋介石烧杀苏区百姓”,黄道炫多年前就说过,因其立论武断、材料片面,我仅一笑了之。近来五毛狗四处招摇,拿蒋的清乡手令说事,本无甚新意,然我见彼丑状,不愿失此良机,故缀文示众,证其伪也。
此说要害,一言以蔽之,乃选择性叙述,亦即“剪裁历史”。盖烧杀措施,多用于山野,对象是深山共匪。如有平毁村落,必先移民他处,所毁不过空城而已。玉石共焚者,是极少数,东固居其一,有特殊缘故。
下面举例各地剿匪事迹,引用皆中共出版物,绝没有替国民党说话的可能。唯其废话极多,要点极少,八股味浓,极尽抹黑之能事,所以先作些许说明。阅读时,只需着眼“移民”,真相便自然浮现,宛如云开日见。“移民”的具体内容,是山上居民移至山下,方便烧山清野;小村居民移至大村,有助人群监管;苏区居民移至白区,以利苏区平毁。综观材料,“移民”政策在围剿赣匪时提出,经蒋介石本人认可,实施于其它各省,可证于《福建省志》。
- 福建省政府根据国民党南昌行营颁布的《移民垦殖办法草案》、闽赣边区军事当局拟订的《闽赣所属各县移民并村办法大纲》、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颁布的《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所属各县移民并村办法大纲》及蒋介石给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电令,制定《根绝福建匪祸计划》,该计划将移民并村列为“清剿”办法的首条。福建境内移民并村做法有两种:一是大规模移民并村,即由一县迁移至另一县,或由一省迁移至另一省,移并户在百户上,人口在千人以上。在原闽西苏区,国民党使用武力强迫大批群众迁移到南平一带,又从广东东江等地移民到龙岩、上杭、永定等地。二是小规模移民并村,即在本县范围内进行,移并户有几户、几十户不等,移并对象是深山丛林中有红军游击队活动的村落。龙岩、永定、上杭等地被强迫移民并村的有510多个村庄;闽东大部分偏僻小村被并入大村;闽南原红军游击队活动中心的小村庄几乎全部被移并。
——《福建省志》第17卷,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第58页。
其它资料,都显示移民先于烧山、烧村(反之无“移民”可言),后来的福建、安徽、广东、湖南、云南、西北等,即共匪西窜途中政府,严格遵守,措施十分一致,现抄录如下。(括号文字属原文,大致按匪窜顺序。)
- 开始时,敌人就象女人梳头一样翻来复去的在山上“剿”。由于地形对我们十分有利,只要勇敢沉着,敌人即使走到你的脚下,只要不动,敌人照样不能发现。敌人这一战术被我们粉碎后,又采取了把人民群众与红军强制分离的手段,强迫住戶百姓移民并村,迁入平原乡镇,把山区变成无人区。但是人民群众白天被赶走,晚上又跑回家园。照样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送粮送盐。这个办法行不通,敌人就狠毒地采取把村庄全部烧毁的政策。
——《江西党史资料》第20-22期,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91年,第94页。
- 为了封锁赣粤边游击区,江西第四行政督察区和保安司令部又下令“移民并村”,“令在(匪)区民众一律迁入安全区居住”,实际上就是强迫游击区群众出山聚居,或移居到集镇附近的平原地区,或移居于公路旁、碉堡边,然后将大批红色村庄烧为灰烬,制造无人区。
——刘勉玉《中央苏区三年游击战争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3页。
- 昔日见了我们点头哈腰的乡、保长,这时也神气活现地领着“国军”来搜捕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敌人还强迫山区的群众统统搬到平原地带居住,谁要不搬,谁就是共产党、赤色分子,烧掉他的房子,抓去坐牢。与此同时,敌人又野蛮地逼迫群众放火烧山、构筑碉堡。
——陈毅、宋之的《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68页。
- 此外,他们又强迫群众组织“联甲”及“剿共义勇队”、壮丁队,协助军队“进剿”,还采用移民并村手段,焚烧边区零散的房屋、茅棚,居民的油盐柴米按人头逐日配给,企图以此把群众和红军隔开,实现其“竭泽而渔”,消灭红军游击队的梦想。
——粟裕《粟裕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 最近敌人还是继续不断的向我们的游击区域进攻,同样的到处实行烧杀与移民政策,如在云和诏乌山一带的游击区域,民众的房屋也多属被烧,民众一部分也被移到附近县城去。
——《闽粤边区三年游击战爭史料汇编》第1卷,中共福建省龙溪地委党史办公室,1985年,第214页。
- 敌人还烧山封山砍树,妄图烧死困死红军游击队。在政治上,强化反动统治。组织保甲制度,实行连坐法。规定“一家通‘匪’,十家连坐,一家窝‘匪’,十家同祸。”敌人还“移民并村”,把所有接近山地的50戶以下的小村庄居民全部迁移到大乡镇居住,并筑起土围子炮楼进行监视,以隔断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郑广瑾《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1页。
- 一九三六年十月,一张张显眼的大布告,贴在总铺河、鹞落坪等地区,布告上写着:为肃清匪患,经上峰电令批准,凡匪区百姓,均应迁出,如有违者,以匪论罪。兹将河清乡河上保第八甲居民,迁移地址公告如下:鹤落坪、猫耳城、瓦西一带居民迁入包家河;道士坪、烂泥一带的居民迁到青天颐;黄柏山、乌镜冲一带居民迁至宝慕。敌人这一招确是毒辣极了。他们想利用移民并村的办法,造成无人区,借以割断红军与群众的联系。
——《皖西革命回忆录》第一卷(下), 黄山书社,1984年,第50-51页。
- 纵观敌人的伎俩,约略十端:一是搜山,进山搜捕、清剿;二是砍山,将绿山变秃岭,使我无藏身之地,或砍得只剩一小块,四面设伏,诱我上当;三是烧山,放火烧山,妄图将我烧死,或逼我出山,围而歼之;四是封山,通往山里的大小道路和河流,尽行封锁,不准进出,妄图将我困死山中;五是移民并村,强化保甲,十户连坐,一户通共,十户斩绝,妄图割断我同人民群众鱼水关系;六是斩尽杀绝,制造无人区,使我无立足之地;七是派坐探、别动队监视红军、便衣队和群众的活动;八是修公路,筑碉堡,挖沟堑,建村寨,设障碍,纵横交错,严密封锁;九是油、盐、药、布、米禁止进山,实行经济封锁;十是围、追、堵、驻剿同施,烧、杀、抢、买(收买)并用。他们吹嘘这是“天罗地网”,红军插翅难飞。但是,气势汹汹的残暴的敌人吓不倒经过多次革命战斗洗礼的鄂豫皖军民。
——《革命回忆录》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9页。
- 3.移民并村。红区移到白区,小村并大村,山上移山下,不移火烧。4.封锁“清乡”区。重要据点架电话,筑碉堡。让群众[放]步哨、盘查哨、瞭望哨,检查行人,发现目标,即派军队搜索。查户口,找证明,夜间突然包围。动员壮丁配合搜山、烧山、砍山。
——《新四军文献》第4卷,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292页。
- 国民党在“清剿”中实行“移民并村”政策,强迫山里的群众全部搬到山外,合并到指定的村庄去,然后“封山”,实行经济封锁,企图困死、饿死红军游击队,针对敌人这一企图,各游击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领导群众开展反“移民并村”、反“封山”斗争。
——《中共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汇编》,中文出版物服务中心,1995年,第15页。
- 三月二十五日在西开三县绥靖会议,根据张瑞贵的训令及各反动团体的提议,决定了对南山苏区更毒辣的策略,他们的决定主要是:(1)实行移民政策,把南山房屋烧光,把南山群众驱逐到平洋各大乡村,如果不走的,老小都要杀,使红军失却群众的拥护和帮助。(2)建筑车路,由司【马】浦到两圩,由两圩到林招;另一条由占陇到汤坑,由汤坑到盐岭,以利交通。(3)压迫各乡成立联团,筑炮楼。每千人乡村要常备警卫队十名。(4)抽收田亩捐每亩一元为“剿匪”费。(5)封锁南山。(6)划南山为特别区,绥靖委员会办理善后。(7)捐款救济南山逃出去的群众,施行改良欺骗。(8)办学校教育儿童,以免被“共匪”利用。(9)加紧保甲,登记南山群众(并要影相),“以免被匪混入”。
——《中共东江特委档案选编(1927-1934年)》,广东省档案馆,1982年,第213页。
- 浏阳之第一区,铜鼓之第一、二、三区,平江之东南乡简直见不到一所没有被火烧过的房子。平江西北乡,被其烧过的,亦不可胜数。敌人这样火烧还不快意,且将民众预先移出野外,农器及家常日用器皿,一律烧毁或捣毁。
——《平江革命历史文献资料集》,平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1983年,第29页。
- 冯白驹带领特委、琼苏机关和警卫分队在母瑞山上坚持战斗,在敌人的封锁下,同党中央、省委以以及岛内各地党组织和红军的联系已完全中断,而敌人的围困并没有放松。在军事上,敌人以超过我们数十倍的兵力,对母瑞山进行严密的包围;政治上,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移户并村,建立保甲制度,实行“一家通‘匪’,十家连坐;一家窝‘匪’,十家同祸”的连保连坐法,还到处张贴布告,颁布阴险毒辣的“十杀”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不许群众上山接济我们,要把我们困死在深山老林里。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琼崖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 根据地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遭到了滇黔桂军阀多次军事“围剿”。根据地的存在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心中的隐患,他们多次派正规军和地方反动武装“进剿”根据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杀人惨案。为了控制村民之间的来往和支持革命,反动派采取移民并村、连坐法等,不准窝“匪”济“匪”,谁窝“匪”济“匪”格杀勿论。一家窝“匪”济“匪”,株连十家。
——《云南省革命老区》,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97-98页。
- 延川光复后,一个老太婆哭着说:“我家熬了几辈子的光景,一下子被胡宗南狗日的闹完了!”这句话代表着全区灾民的控诉。敌军据点附近地区,胡匪实行移民并村,把拐沟里的居民都集中到大川市镇上,造成无人区,如安塞高桥川及廊县张村驿方园数十里均荒无人烟。在敌军久住地区,破坏亦极惨重。如胡匪盘踞了一百九十天的赵家沟,二十五孔窑洞和十二间厂棚上的门窗木料全被烧光,果树被砍光,院中长满蒿草,常年种的三百二十八地荒了三百二十一,种上的几地亦被匪军喂了牲口。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316页。
上引资料远非全面,但足以窥斑见豹。另外,五毛狗说“蒋介石二十年初心不改,在1948年继续烧杀百姓”云云,仍未超出选择性叙述的问题,因为政府在戡乱中也实行了移民,见下。
- 国民党匪军用两营的正规军配合地方反动武装向游击队进攻,接着又调一三一师一个整师前来围剿,疯狂地实行了所谓“肃清平原包围山地”、“碉堡包围”、“封锁山区困死山区”、“并村移民放火烧山”等等残酷办法。1947年冬更进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湖南省工委历史文献资料》,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2005年,第409页。
东固是少数未及移民即行平毁的乡村,有所谓“东固匪巢人民匪化已深,无法挽救,着以东固为中心点,纵横二十五里一律平毁净尽,格杀无余。”的蒋介石电令(未见原件,传为31年9月初撤退前)。
众所周知,东固是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心,1930年12月被国军占领,次年1月又为匪陷,第一次剿匪失败;31年4-5月间,国共再战东固,国军因中伏击,第二次剿匪失败;31年7月,国军二次克复东固,但石友三配合两广反蒋,国军不得不转而平叛,第三次剿匪失败。(石友三叛变兼日匪因素,见“石友三工作”和《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书》)在这种情况下,平毁东固实不得已而为之。“东固匪巢”所言不虚,“无法挽救”亦言之在理,这不止是蒋一人的判断。
早在第一次剿匪失败后,国军《第十八师失败之检讨》即称:“东固暨其以东地区,尽属山地,蜿蜒绵直,道路崎岖,所有民众,多经匪化,且深受麻醉,盖匪即是民,民即是匪,对于我军进剿,不仅消极地认为恶意,且极端仇视,力图抗拒。”如是,蒋命令平毁东固,非因为其嗜杀成性,乃因为其体察军情,有作战报告的支持。
五毛狗会说:“蒋指示匪区皆可平毁,难道只是个例吗?”其实,认真读蒋的电令,要么没提到人民,言下之意是指空城,要么指“匪化已深”,且在作战期间。实际上,对“匪化已深”之地区,国军也非一概平毁,如1947年“攻占南麻后,即侦知民众匪化过深,乃用军事管制方法尽移阵内之民于阵外,即运送粮秣之民供亦不使进入阵地内,故匪无法侦知国军之工事位置与火力配备。”(《鲁中会战》,国防部史政处编,1952年,第19页。)尽管此时剿匪的难度已十倍于前。但是,五毛狗偏要造成蒋杀民以肆报复,或匪民不分的形象。
在蒋的构想中,剿匪成功以后,要兴建学校,修筑公路,“在匪化太深之地方,并应移民入垦,驻军屯田,以大规模之镇抚方法行之。凡兹种种,皆关善后治本之大计,就四省匪区全部估计,约需一千五百万元。 ”“第两年以来,遭遇国难,军费缩减,官兵给养尚虞不充,临时费用更感缺乏,已无挹彼注兹之余地。 ”(1933年,为剿匪军事行动之后须继之以政治设施财政支援事致汪兆铭院长电)
国军占领区的清乡,也无宣传般夸张。 1935年8月31日,河南庞炳勋的指令,可供参考:
- 兹定清剿办法饬属遵行:一、利用被迫新加入之红军及穷人会,使与老红军脱离关系或捕杀之,而自首改过反正者一概宽宵,不咎既往之罪。二、将大股匪击散后,照赣省匪区善后办法,招抚莠氓,如保甲长对此等人出具甘结保证,即发给良民证,宽其既往之罪。三、用政治手段补助军事之下,只对匪首及怙恶不悛者杀无赦。四、部队外出时,令政训员随往宣传,到处播扬共匪之恶及本军爱民之诚意,并尽力招抚流亡逃散之民众,使之回家安业。五、现由军拟就告民众书,不日即寄去散发。六、土共诚心自新者,交枪来归者,由保甲长出具保结,即发良民证,枪留地方自卫使用。即传各部遵照。
——《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中央部分》(下),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325页。
五毛狗又要说:“焚烧平民房屋,难道不是罪行吗?”那么,美军为尽早结束对日战争,向日本平民使用核武,难道也是罪行吗?非如此,美军继续遭日军自杀式袭击,谁来对此负责?真理就是,零成本的选择只存在头脑中,不可能落地实践,一旦进入现实,便有取舍、牺牲、后果,这是口水佬想破头也不会明白的。
最后,分享一段蒋的自白。
- 吾人毕生革命,乃为革命而生,亦为革命而死,除了为本党革命尽忠服务,实行其救国救民的三民主义以外,再无其他毁誉荣辱、生死成败的念头残留在脑筋之中。这个心地,乃是可以公告于全体同志与全国同胞而绝无愧怍的。因之我们不仅不为“党天下”、“家天下”与“个人天下”所动,而为了实行我们三民主义,为了达成我们反共革命的任务,无论共匪及其同路人制造任何谣诼毁谤,任何诬蔑污辱,无不可以忍痛承受,以至牺牲一切而在所不辞。
——1958年,《革命民主政党的性质与党员重新登记的意义》。
大哉蒋公,生死且在所不顾,况荣辱乎?
写于民国111年双十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