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何不藏
袁贼世凯,劣绅之遗丑,闾巷之纨绔。资性驽钝,好言兵而文不入门,人讽书呆,再乡试而两度逊榜(注1),死犹衔恨。德才僻陋,而争竟不息,多荫父祖,而力尽啬夫。仕途难登,投拜军门,丐食于世交麾下(注2),才敛纨绔,乞活于马前蹬下,始辨剑戟。滑贼狡狠,善伺人意,专投上司之好,是故初入朝鲜,杀良冒功,庆良竟为之请功;初沾雨露,作威作福,妄起边衅,贪挪军资,以致近人切齿,远人失望。然袁贼巧取善贿,阿大夫自叹弗如;勾结权贵,李鸿章为之失足。后,甲午战开,袁贼两度弃军逃归(注3),仰权贵之鼻隙,窜死于散地,而贪权恋位之心未熄。潜行权门,请托贵臣,藉维新之名,始窃练兵重任。
袁贼假国家之名,外托练兵,网罗部曲,培植私党(注4),羽翼渐丰。维新之间,深结康梁,以惑朝野;帝后争权,跳梁输款,新政夭折。方此时也,六君子喋血,国人为之恸哭,天地因之变色,而袁贼大获慈禧亲信,位遇日隆。是后大扩武备,私营北洋,而帝后昏聩,莫之奈何,遂成竖子之名。
彼时清廷,漏室将倾,朽木难掇,内无良臣,外伺列强,官吏贪残,民生凋敝,而朝堂诵圣不息,权门聚敛莫足。又革命志士,前赴后继,义兵蜂起,是故举境之内,无论贤愚,皆知其败亡可立待。
武昌首义,天下云响,清廷震恐,惶惶不可终日,袁贼故技重施,恃洋沽售,再窃权柄。然其怙恶不悛,非谋私而不为,上愧满清,莫效犬马之劳,下愧黎庶,曾无请命之心。弄兵操权,上欺孤儿寡母,外胁革命党人。当此时也,义旗所向,健儿踊跃,清兵风靡,然革命先烈,仁义素怀,不愿同胞相残,骨肉曝野,遂就和谈,而袁贼厚颜无耻,得陇望蜀,遂窃民国大总统之位。是时,天下久罹混乱,人思太平,虽知袁贼过往不堪,且优容待之,以期改过自新。
革命党人实知其不信,故建内阁制以宪其权,然袁贼所觊觎,岂止于此。先是刺杀总理宋教仁,而后解散国民党,再后解散议会,再后削内阁为总统制,最后篡改选举法,延一届为十年,且任期无限。即便如此,袁贼意犹未尽,欲家天下而传之子孙,遂拨弄伪政,纠合无赖,滥充农商,效王莽之符瑞,仿武氏之劝进,掩目捕雀,愚弄天下。
袁贼倒行逆施,海内鼎沸,未及践祚,已亲故离心,部曲迸散。段、冯迫于朝堂,蔡、唐讨自云南,一时豪杰争先,剑向民贼;农工奋袖,指斥独夫。彼形影相吊,惊惧成疾,一命呜呼。
当其强时,惯见清帝之威福,国民之缄默,且不学无术,未晓天道,信用武力,孰料民智开化,人心难欺,终究自取败亡,遗臭万年。
夫人生天地之间,固有一死,见义勇为,死且不杇,岂能缄默偷生,遗害子孙!袁贼虽死,阴魂不散,流毒不肃,共和难造,故人不分男女,地不分东西,皆有讨贼之责,皆要舍身赴义。人皆自强,则奸贼屏息,独夫灭踪。同志努力,建没法治、民主、自由!
声明:注释由编者所加,仍在补充当中。
注释:
1、袁世凯早年两度参加乡试不中,清末推行新政时,便极力主张“废除科举考试”。
2、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是山东庆军统领吴长庆的结拜兄弟,袁世凯带着苏州籍妓女沈氏的私房钱投奔到吴的麾下。
3、(1894年)10月24日,日军第一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侵入中国。袁世凯唯恐奉天危急,以筹粮为口实,躲到新民厅。遭李鸿章的训斥,令速到前线,袁世凯才赶到九连城,不久又逃至新民厅。——关捷《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第31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北洋六镇当中,除第一镇是骑兵,袁世凯不能控制以外,其余各镇的统领皆由袁世凯委派亲信担任。
发表评论